行业文案生物

生物教学设计(精选15篇)

本文已影响 1.97W人 

作为一名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生物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生物教学设计(精选15篇)

生物教学设计1

一、案例背景及学情分析

《减数分裂》是苏教版《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二章“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的第1节内容。本节课内容与上学期学过的有丝分裂有密切的关系,同时又是后面学习遗传变异的基础,所以本节课内容在整个高中生物学习中有着承上启下,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本节课内容由于图像多,曲线多,变化抽象等特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减数分裂是高中生物教材比较经典的一个内容,也是我们广大教育者值得思考的一节课。为了学生便于理解,这节课采用多媒体动画、绘图和列表等方法来模拟减数分裂各时期的变化以及整个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在整个减数分裂的学习中采取多种活动形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让学生用建好的彩纸到讲台上演示减数分裂染色体的变化。另外,由于我们普通班的学生基础比较差,所以在讲解和演示的过程中要做到形象化、整体化和直观化,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减数分裂的.概念;

精子的形成过程;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分子数的化。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活动,体验合作的力量,养成团体意识和合作意识;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用辩证的观点认识生命现象。

教学重点

(1)减数分裂的概念;

(2)精子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分子数的变化

教学方法

利用探究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模型模拟教学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

法等来学习减数分裂的相关内容。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用ppt打出“受精过程”和“胚胎发育”的动画,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进入学习目标做好心理准备。然后和学生一起讨论我们人类是由什么发育而来的。

教师提问:假设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以有丝分裂的方式产生两性生殖细胞,这个假设成立吗?通过学生的假设,从而进入新课《减数分裂》。

(2) 减数分裂的概念

活动一 小组自主学习:减数分裂的概念

学生阅读教材掌握减数分裂的概念,同时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对象”、“时期”、“特点”、“结果”几个字,让学生从这几方面来更深刻的理解减数分裂的概念。

下一步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开始减数分裂模拟探究活动。

(3) 精子的形成过程

在让学生模拟减数分裂之前,先让学生了解“同源染色体”、“联会”和“四分体”这三个概念,并在ppt上投出:1对同源染色体=1个四分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4个DNA分子

活动二 合作探究:精子的形成过程

每组分发一套染色体模具(用硬纸剪成染色体形态,2种颜色纸表示同源染色体,用小磁铁表示着丝点),其中让一组去黑板上模拟精子的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规律。

学生通过模拟减数分裂的过程,基本掌握了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特点,通过小组的构建学生产生了不同的模式图,关于各个时期的特点学生也发生了一些分歧,也存在一些疑惑。全班形成了三种主要模型构建: 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 ②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没有分裂 ③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知道染色体如何分配

看完学生的展示后,老师对每个组的模式进行纠正,重点讲解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特点,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特点和有丝分裂基本相同。在给学生进行指导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知识点:①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形成四分体的时期,同源染色体分离的时期 ②着丝点分裂的时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的时期 ③染色体减半和DNA减半的时期

老师强调: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了4个精细胞,精细胞经过变形成为精子。

老师ppt展示精子形成过程,看完展示让学生黑板展示精子形成的大概步骤:

师生共同总结:一个精原细胞经过两次分裂形成了四个精细胞,每个精子细胞中含有数目减半的染色体。

(4)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的变化

活动三 合作探究: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的变化

通过前面的合作模拟探究、阅读教材、动画展示,让学生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构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的变化模型(坐标图以及表格),并要求学生能用表格进行归纳总结,安排学生在黑板上展示(以生物体内的染色体为2N为例)。

按照表格上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的数量变化画出减数分裂过程的变化曲线。

(5) 归纳总结

①染色体复制发生在: 间期

②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发生在: 减Ⅰ前期

③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 减Ⅰ后期

④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发生在:减Ⅱ后期

⑤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 减Ⅰ分裂完成时

⑥DNA数目减半发生在: 减ⅠⅡ分裂完成时

(6) 作业布置:完成导学案相关练习

(7)板书设计

2.1减数分裂

一、减数分裂概念

对象:

时期:

特点:

结果:

二、精子形成过程

1. 部位:

2. 过程

三、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的变化

教学反思:减数分裂的学习是在以学生过去的知识-有丝分裂为基础的,教学中通过“温故而知新”的方式复习有丝分裂的知识,进而导入新课。新知识的学习是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完善了学生的知识体系,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减数分裂是微观,动态,连续的变化给正确认知带来困难。为了突破教学难点,一方面制作多媒体动画演示减数分裂过程,精心设计将微观变为宏观的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利用学生自制的模型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让学生对减数分裂的过程掌握得更为透彻。同时,在合作探究过程中,一步步渗透着学生主动参与的新课程理念。

生物教学设计2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课是微生物一章完结课,系统分析了微生物在生物圈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本节课一课时完成。教师从日常生活入手切入微生物对生活垃圾处理上面的重要作用,结合知识链内容完成总结归纳环节,对资料分析环节,提供了更多的资料,拓展学生的思路。在实际用环节中,如有条件可去观察垃圾和污水的处理过程,亦可以资料形式提供给学生,学生在此基础之上,积极思考寻找更多的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法。不仅如此,更要鼓励学生打开思维,搜集更多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实例。教材是从最常见的生态系统(落叶)中的作用引入的,然后列举实例,介绍了细菌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的危害,接着又讲述了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的实例。这样编写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多层次、比较全面地认识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概括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三大作用:a、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b、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c、与动植物共生

2、探究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分解作用。

3、探究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第三个作用:与动植物共生。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本章引言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2、通过观察,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分析、思考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培养学生辩证观点,树立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激发学生爱护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激发同学创造情愫。

教学重点

1、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腐生)

2、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可引起动物和人患病。(寄生)

3、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可以与动物共生。

教学难点

1、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细菌和真菌可以与动物、植物共生。

教学用具

挂图或者多媒体大屏幕

教学方法

比较分析、讨论

多媒体演示法、观察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

有关细菌、真菌在自然界中三大作用的多媒体片断或相关挂图。

2、学生准备:

(1)探究实验

(2)搜集与细菌、真菌有关的信息(从日常生活中收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问答,导入新课]

教师:前一章,我们学习了细菌、真菌,那么从形态上讲,细菌和真菌的最大区别是……(学生接述:细菌没有细胞核,只有核区;而真菌具有成形的细胞核,具有细胞完整结构)。我们学习过的细菌按形态分,可分为……(学生接述:球菌、杆菌和螺旋菌),学过的真菌有……(学生接述:酵母菌、青霉、曲霉,还有蘑菇等食用菌)很好。

细菌和真菌虽然个体小,不像动植物那样惹人注目,但它们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却是不可低估的。这节课,让我们来共同关注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从生活现象入手,通过做实验和资料分析,探究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三大作用]

教师:首先请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细菌和真菌吗?

学生:通过讨论,课下收集资料,日常生活经验等。可能有以下几种答案。

(a)腐败的梨(或苹果)里有

(b)在妈妈实验室的显微镜下见过。

(c)根瘤菌里有

(d)没见过。

教师:日常生活中,我们到底和细菌、真菌接触吗?好,先请同学们观看老师准备的多媒体课件。注意观察课件里所涉及到的细菌和真菌的生活现象。

随即播放多媒体课件(没条件的可观察书上p123的图片)

2、设计实验演示

一只完好的梨,用刀子给它划一个小口。画外音:“请过几天再观察。”梨缺口处大面积腐败了(是另外的一只梨,只是前几天划的口)。画外音:“如果继续放置,它会(慢语速且极具探索性)全部腐烂。”梨由部分腐烂到全部腐烂的动态过程(速度很快)。画外音:“这便是食物的腐败现象。梨为什么会腐败呢?其实是枯草杆菌把它分解的结果。”

“有些真菌和细菌还可以营寄生生活,它们从活的动植物和人体吸收营养物质,导致动植物和人患病。”同时画面显示水稻稻瘟病、小麦叶锈病、人手癣、体癣的大特写。

画外音:“但有些细菌和真菌能与动植物共生,它们相互依赖,一旦分开,彼此不能独立生活。如地衣。”画面显示地衣特写。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回忆,刚才多媒体课件里有哪些细菌、真菌的生活现象?

学生:(观察课件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后可抢答)可能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1)枯草杆菌可将梨分解——梨的腐败同细菌有关。

(2)真菌可使小麦得小麦叶锈病,使水稻得水稻稻瘟病,可使人生癣——细菌和真菌可使动植物和人患病。

(3)地衣是真菌和细菌与动植物共生的结果。

教师:(鼓励评价学生)看来,同学们收集信息能力很强。

请同学们观察手中腐败的梨(或苹果),将其和完好的梨相比较。联想一下,除了梨和苹果,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些什么东西会腐败变质?试举例。

学生:(先观察腐败的梨和完好的梨,加深对腐败的认识,再展开联想做答)答案可能有:变馊的饭菜、垃圾堆上发臭的老鼠、朽木……

教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都很好。食物的腐败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到,自然界里的物质循环更是循环不会停止。这其中,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充当了分解者的角色。

教师讲解

1、菌类使梨和苹果腐败。

2、真菌和细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作为分解者,对于自然界中co2等物质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3、细菌可以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有条件教师请重新展示有关细菌和真菌可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的片断。

学生:积极收集信息,联想日常生活中感性认识,甚至可以展示自己的体癣。总之,认识到,细菌和真菌中的一些种类营寄生生活,它们从活的动植物体内吸收营养物质,导致动植物和人患病。

4、细菌、真菌与动植物的共生现象,如地衣、根瘤菌。(教师请学生们经回忆回答)

放映有关共生的片断和图片。

教师:给予肯定,激励评价,及时鼓励,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给大多数同学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教师:其实,草食性的动物,如牛、羊、骆驼、兔子等,在其胃肠内,也存在着细菌,细菌可以帮助动物分解植物中的纤维素,而动物的胃肠也为这些细菌提供了食物和生存场所,同学们说,它们两者是什么关系?

学生:共生。(可叫中等学生回答)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认识了细菌和真菌,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作用,同学们认识到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可营腐生、营寄生及营共生生活,它们对自然界有三大作用,分别是……(学生接述),可见,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不可低估。

生物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操作实验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过程,锻炼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

2、通过整理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提高分析,归纳,总结等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科学发现过程,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透过纷繁复杂的生命现象揭示事物普遍联系,初步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难点】

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观看flash动画《馒头历险记》,让同学们在观察的时候总结出馒头从被人们吃下去一直到被人体消化吸收直到排出体外分别经历了哪些部位,学生回答消化道及消化腺各部分的名称;教师进一步提问馒头在经过以上各部分的时候分别发生了哪些变化呢?学生无法回答,教师由此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消化与吸收》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利用导入中视频所呈现的食物从摄取到被细胞吸收的画面,引导学生总结出消化的定义: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成可以被细胞吸收的物质的过程叫做消化。

二、教师展示人体消化系统的模型,通过让学生自主观察引导学生总结出消化系统的`组成:由消化道和消化腺构成,其中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等器官构成,消化腺是由胰,肝唾液腺等构成。并且让学生指出每个结构对应于身体的什么部位。

三、通过实际生活,带领学生回忆馒头嚼的时间久了会有甜味,这是为什么?引出本节课的探究实验:探究馒头在口腔的变化。

1、提出问题:馒头变甜是否与牙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都有关系呢?如果是这样,他们各是什么作用?馒头为什么会变甜?

2、作出假设:淀粉是馒头的主要成分,淀粉没有甜味,但淀粉分解形成的麦芽糖有甜味。淀粉在唾液的作用下产生麦芽糖。

3、材料用具:新鲜的馒头,唾液,试管,碘液。

4、方法步骤:

(1)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3小块,将A块和B块分别用刀细细的切碎,拌匀,C块不做任何处理。

(2)用凉开水将口漱净,口内含一块消毒棉絮,约1分后,用干净的镊子取出棉絮,将棉絮中的唾液挤压到小烧杯中。

(3)取3支洁净的试管,分别编上1、2、3号,然后做如下处理:

将这3支试管一起放入37℃左右的温水中。

(4)5-10分后,取出这3支试管,各滴加2滴碘液,摇匀,然后观察并记录各试管中的颜色变化。

1、现象及结论:馒头变甜与唾液的分泌以及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关系。

四、让学生自主学习书中消化系统各部分的功能的相关知识,四个人为一组,谈论各部分的功能是什么,小组派代表来回答。

环节三:巩固提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大家通过角色扮演的游戏方式展现食物消化的全过程。并派一组同学来讲台进行展示演出。

环节四:小结作业

让学生总结消化系统的各部分结构与功能,并在课下画出消化系统的简单示意图。

四、板书设计

生物教学设计4

一、酶的作用和本质

1、概念:酶通常是指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一类特殊的蛋白质,又称为生物催化剂。(少数核酸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它们被称为“核酶”)。

2、控制变量:

①人为改变的变量称作自变量。

②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变量叫因变量

3、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4、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二、酶的特性

酶的特性主要四点:

1、酶具有高效率的催化能力;其效率是一般无机催化剂的10的7次幂~~10的`13次幂。

2、酶具有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3、酶在生物体内参与每一次反应后,它本身的性质和数量都不会发生改变(与催化剂相似);

4、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1)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是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

(2)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活性都会明显降低。一般来说,动物体内的酶最适温度在35~40℃之间;植物体内的酶最适温度在40~50℃之间;动物体内的酶最适PH大多在6.5~8.0之间,但也有例外,如胃蛋白酶的最适PH为1.5;植物体内的酶最适PH大多在4.5~6.5之间。

(3)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0℃左右时,酶的活性很低,但酶的空间结构稳定,在适宜的温度下酶的活性可以升高。

酶对化学反应的催化效率称为酶活性。

5、活性可调节性。

6、有些酶的催化性与辅因子有关。

7、易变性:大多数酶都是蛋白质,因而会被高温、强酸、强碱等破坏。

生物教学设计5

一、设计思路

光合作用的过程是本级主题的一个核心内容,也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该知识点的系统性很强,但也很抽象。在初中阶段学生已学过光合作用的相关内容,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入地阐述光合作用中重要的物質变化和能量转换,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借助视频和课件,将讲授式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步步深入了解光合作用的全过程。通过对光反应课件的观看,由学生描述光反应的过程,并掌握其物质和能量变化。随后利用暗反应研究资料的展示,指导学生阅读和进行思维探究,由学生推导出暗反应的基本过程,归纳物质能量变化。最后由学生总结光合作用的实质,深化对光合作用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一)生命观念

1、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论证光合作用过程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和生命观念

3、说明光合作用的阶段、场所和产物。概述光反应发生的变化和碳反应的过程。

(二)科学思维

1、分析C3、C5等物质变化和光合作用的相关曲线,培养识图建模及逻辑分析能力

2、阐明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使学生领悟提出问题、搜集事实、捕获信息和立论解释的科学思维过程。

(三)科学探究

探究光照强度、CO2浓度等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培养实验探究能力

(四)社会责任

分析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能够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1、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2、科学探究实验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难点

真正领悟探究实验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并很好地运用到设计实验中。

五、教学方法

探究与发现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

六、教学媒体

实物投影、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为主线,遵循科学家的探索思路,通过对几个经典实验的讨论分析,采取“提出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让学生对科学探究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从中领悟科学探究的原则和一般方法。

教学中,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利用视频动画、录像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对实验过程有直观感性的认识;通过学生课前设计表格、角色扮演、代表介绍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积极性;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活动,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确定实验方案,培养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师生共同总结并同步板书,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和总反应式中的各个部分;通过课堂实验设计,及时加深巩固本节课所学习、涉及到的实验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精神。

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产生与发展是受当时科学发展水平限制的,并通过一些具体的数据:500多次、300多年,让学生体会到科学上的每一项发明和发现的背后都凝聚着无数探索者的辛勤劳动,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说生物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众多生物学家不计个人名利为科学事业奉献毕生精力的奋斗史,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这也是本节课的重中之重。

生物教学设计6

教材分析:上节已讲遗传,本节讲变异现象。

教学目标:

1.认识到变异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2、举例说出引起生物变异的原因,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

3、举例说出遗传育种的几种方法,以及在生产中的应用。

4、初步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

5、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调查结果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变异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

2.科学探究生物变异的原因。

教学难点: 1.深刻认识生物变异在自然界普遍存在;

2.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及总结规律。

教学方法:观察法、比较法、分析和讨论法

教学用具:两个品种的小麦若干,关于变异种类的挂图,和变异现象有关的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二片叶子

(一)变异的现象与概念

在自然界中,与遗传现象一样,变异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提问,讨论:在我们周围,可以看到哪些现象是变异现象?根据同学们的讨论,什么叫做变异?请做一个小结。

变异: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与子代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称为变异。或生物在生殖过程中,在上下代之间、子代之间表现出的性状差异。

提问:比较遗传和变异两个概念,两个概念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差异?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通过生物的生殖过程实现的。在生物的生殖过程中,上下代之间的相似性为遗传。但是生物的后代不会也不可能完全与祖先一样。后代在继承亲代特征的主要特点时还会产生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称为变异。所以,我们所说的变异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的变异,变异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小猫与大猫的样子有所不同,但是小猫仍旧是猫,并没有变为其他生物。

提出问题:为什么说变异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的变异?这种说法是否有根据?

(二)变异的原因

1.外界环境的影响: 播放有关的资料,每个学生发放2--3个花生。学生讨论热烈。

提问,讨论:产生花生性状变异的原因?

(可多让几个学生回答、讨论,最后老师给予总结。)

在我们观察到的变异中,有些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产生的。在我们刚才提出的变异现象中,哪些是属于这一类?

提问,讨论:同一品种的小麦种在不同的田里,小麦的麦穗有大穗、小穗,产生大穗、小穗的原因可能是什么?你如何证明这些差异是由于环境影响造成的?将大穗和小穗上的种子收获后分别种到田里,它们的后代会如何?

小结:田中小麦的大穗和小穗的变异是由环境变化引起的,这种变异一般是不能遗传的。

提问:什么因素引起的变异可以传递给后代?我们再来看看另一种情况。

2.遗传物质的变化:

提问,讨论:一个孩子单眼皮。但是,他的父母是双眼皮,这种变异是怎样产生的?这种变异是否可以传递给后代呢?

我们从上一节的学习中已经知道,若这个孩子是单眼皮,他的双眼皮的父母的基因组成一定是Aa、Aa。孩子与父母的性状不同,是因为在生殖过程中父母传给了他决定单眼皮的基因。也就是说,他的遗传物质组成与父母有了差异,因此产生了与父母不同的性状。他的这种性状可以是通过生殖过程传递给他的后代。

小结:这种变异是由遗传物质变化引起的,这种变异是可以遗传的。

根据以上变异的原因,我们将变异分为两类:

遗传的变异:变异由遗传物质决定;

不遗传的变异:变异由外界环境影响引起。

请同学们再分析两个例子。(1)某对色觉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色盲的儿子。(2)某兄弟二人,哥哥长期在室外工作,弟弟长期在室内工作。哥哥与弟弟相比脸色较黑。哪一种变异可以遗传?为什么?

提出问题:是否由环境影响引起的变异都是不能遗传的变异?

一些环境因素也可能使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若环境影响引起了遗传物质的改变,这样产生的变异是可以传递给后代的'。根据这一原理,人类可以利用一些特殊环境因素使遗传物质改变而制造出能遗传的变异为人类所用。

所以,遗传物质是遗传和变异这一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提出问题:变异对生物个体、对生物界会产生什么影响?

(三)变异对生物个体的影响

变异对生物个体有利、还是不利?这要看变异是否有利于生物的生存。我们看两个例子。

小麦要获得高产,人们采取的办法往往是多施肥、多浇水。肥多水多,小麦的茎秆会长高,茎秆高,小麦成熟时容易倒伏,又会造成粮食减产。在这种小麦中,出现矮秆小麦,可以抗倒伏,但不会影响小麦在肥多水多的情况下长大穗。

一些玉米植株发生变异会出现没有叶绿素的白化苗。绿色植物生长要进行光合作用,这种白化苗就无法生存下去。

提问:高秆小麦变异为矮秆小麦,绿色玉米苗变异为白化苗,这都是变异,他们对生物个体的生存有什么影响?

——前者有利于生存,后者不利于生存。

根据变异是否有利于生物的生存,我们可以把变异分为两类: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

(四)变异在生物进化上的意义

变异对进化有重要意义。

地球上环境复杂多样,不断变化。多种多样的生物可以适应不同的环境。

此外,生物由简单到复杂、低等到高等的进化,生物的变异为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

变异对进化的重要意义,我们在以后将继续学习。

(五)变异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人类出于生存的需要,在远古时就开始注意遗传和变异现象,并对遗传变异的现象加以利用,特别是在农牧业生产中。人类在农业上利用变异的方法主要有这样几种:

(1)在农作物、家禽、家畜中,有许多对人类有益的变异,人类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培育,获得新的品种,如肉用牛和奶用牛的培育。

(2)用杂交的方法,将不同生物个体的性状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性状组合的新品种。如高产不抗倒伏的小麦与产量不高但抗倒伏的小麦杂交,让两种小麦的遗传物质重新组合产生变异,可以培养出高产同时抗倒伏的新的小麦品种。

(3)为培养新的品种,也可以改变环境因素来影响遗传物质,使生物产生变异并对变异进行选择,培育出新品种。如用射线照射或用药物处理植物的种子,种子产生变异后进行选择,选出有利于生产的变异培育成新品种。

应用以上方法,人类曾经培育出许多品种。

板书设计: 第五节生物的变异

一、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二、探究一种变异现象

生物性状的变异决定于遗传物质;同事、时也受环境的影响。

生物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目前根据统计,人类因病死亡的总死亡率中,癌症居第二位,且日趋年青化,专家预测我国癌症死亡率将逐年上升。依据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课程理念与课程标准制定的内容标准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节课知识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

1、说出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2、讲出致癌因子

3、预防和减少癌症发生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本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癌症的防治是社会关注的问题,因此,应突出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讨论癌症防治等情感教育目标。

二、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关键,是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实施的办法可以通过名种教学活动来达到,让学生亲自体验和感悟,可通过评价的激励机制和导向来实现。为实现以上目的,教学设计采取如下方法进行:在课前1-2星期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主要内容有:

1、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有哪些

2、调查生活周围人群中癌症患者及癌症的种类及患者的生活习惯等

3、引起癌症的因素有哪些

4、调查不同生活环境中(如工厂、化工厂、农村、城市)人群中癌症发病率的调查,

5、如何预防癌症

6、癌症是不治之症吗

7、走访抗癌英雄,了解抗癌事迹。要求学生记录并统计调查结果,上课时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讨论、交流,加深认识,掌握知识目标的同时,达到情感教育目标。

三、教学程序:

程序 教师组织与指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言:目前威胁人类健康造成死亡的主要疾病有那些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什么叫癌细胞。 学生根据调查到的情况讨论发言:

1、心血管病

2、癌症

3、艾滋病

4、糖尿病

5、恶性的传染病 等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及对癌症的关注。

探讨癌细胞的概念特 征 组织学生对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的比较研究进行讨论。 学生展示他们的调查成果。幻灯或投影展示癌细胞病理切片、图片。分组讨论得出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1、无限增殖

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3、容易在体内扩散 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

讨论致癌因子 组织学生分组汇报,引导学生从物理、化学、生物三方面对致癌因子分类。投影正常细胞和紫外线照射的色素细胞图片,引导学生讨论:

1 、晒太阳对体有什么好处

2、如何正确处理日光浴与预防紫外线过度辐射之间的联系

3、为什么臭氧层破坏会导致皮肤癌患者增多引导学生对日光浴的利弊进行辩证思考,并引发学生关注臭氧空洞这全球性环境问题,同时引导学生了解为什么不提倡吸烟。

各小组调查代表展示他们的调查成果、阅读阅读材料1、2、3讨论得出致癌因子有:

1、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指辐射,如紫外线、x射线等。

2、化学致癌因子有数千种,主要有:无机物如石棉、砷化物、铬化物、镉化物等;有机物如黄曲霉毒素、亚硝胺、联苯胺、烯环烃等。

3、病毒致癌因子:如rous肉瘤病毒。

4、引导学生讨论环境污染是导致癌症的重要因素。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认识和关注身边的致癌因素。

致癌因子为什么会导致细胞癌变 让学生阅读课文、讨论分析细胞癌变的原因,引出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概念。

指出原环境中的致癌因子会损伤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使细胞中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而变成癌细胞。 学生阅读课文、进行讨论分析交流。

培养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怎样预防癌症 组织学生进行教材资料分析和讨论:病从口入用于癌症是否合适自己和家人的日常生活中 , 那些做法会增加患癌的机会 那些做法有利于预防癌症 学生阅读阅读材料

4、讨论、举例课前调查到的不良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 让学生通过活动讨论,养成以健康的生活方式防癌的情感。

人类将彻底战胜癌症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讨论、分析:确信人类将彻战胜癌症。

学生阅读、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落实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进一步开阔学生的眼界。

课堂学习 引导学生讨论拓展题 1和2。 学生讨论分析、派代表发言。 用以评估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高中生物细胞的癌变知识点归纳

细胞的癌变是指在生物体的发育中,有些细胞受到各种致癌因子的作用,不能正常的完成细胞分化,变成了不受机体控制的、能够连续不断的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

癌细胞具有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癌细胞表面发生了变化的特征。

能使细胞发生癌变的致癌因子有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病毒致癌因子。

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是辐射致癌;化学致癌因子:如苯、坤、煤焦油等;病毒致癌因子:能使细胞癌变的病毒叫肿瘤病毒或致癌病毒。

细胞癌变的机理是癌细胞是由于原癌基因激活,细胞发生转化引起的。

预防细胞癌变的措施: 避免接触致癌因子;增强体质,保持心态健康,养成良好习惯,从多方面积极采取预防措施。

生物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1.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

2.生物分类原则、等级和基本单位

3.练习编写检索表

4.说明对生物统一命名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1.生物分类的方法;生物命名的方法

2.活动“尝试对生物分类”

3.活动“编制检索表”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地球上约有35万中植物和150多万种动物,它们有的形态结构相似,有的彼此千差万别,我们怎样识别这些种类繁多的生物呢?当我们到商品繁多的超市购买东西,会很容易的找到我们所需要的,为什么?——因为它们是按一定的规律分类排列的。认识生物也要采用类似商品分类的方法,根据生物的某些特征将它们分门别类,这就是生物分类。 《二》活动“尝试对生物分类”

【活动过程】:展示图片

观察图片上这些你们所熟悉的各种生物,各小组讨论分析,尝试将它们分成不同的生物类群。

检查结果

问:你们组是根据什么将这些生物分类的? (性状差异和亲缘关系)

【导出】:根据这个原则,生物学家将地球上现存的'生物依次分为7个等级: 界、门、纲、目、科、属、种

(其中基本单位是——种,即为最小的单位;最大的单位是界。);把各个分类等级按其高低和从属关系顺序排列起来,就构成生物分类的阶层系统。如教材31页—32页在分类阶层系统中,我们都可以在不同的分类单位中找到各种生物的位置。

刚才看了同学们的分类情况,各有不同,这样是否有利于我们识别生物?如果各执一词是不是就乱套了?那么我们是否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呢?

(需要)

所以生物学家根据生物特征的差异,编制出生物检索表。

讲解编制方法

活动“编写检索表”

  第2课时

《一》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提问】:(1)生物学家们为了弄清各种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是怎样将生物进行分类的?

(界、门、纲、目、科、属、种)

(2)为了便于人们按照统一的标准识别生物,生物学家们依据什么编制了什么

来进行生物的分类?

(生物特征差异检索表)

【引入】:很好!我们要认识一件事物,首先要给它命名,认识生物也是如此,今天我

就来看看生物的命名。

《二》生物的命名

【师生活动】:在我们认识生物的过程中发现,由于不同的地区,同一种生物往往有多个名称。

请看图,图上的生物在我们这里叫什么名字呢?——(红苕)

这是我们平时喜欢吃的红苕,但它有多个名字哦,在北京则称之为白薯,到了湖南就变成了红薯,江苏又叫山芋,而山东和东北又称之为地瓜。

请再看看图中的这两株植物是什么?——(土豆山药)

不同的两种植物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山药,像上面这样两中情况再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那么这样是否方便呢?(容易引起歧义)

为了避免生物命名的混乱,便于研究、交流和开发利用,瑞典科学家林奈于1753年创立了双名法。

【补充】:林奈的双命名法至今仍被生物分类学家所使用。当然,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一些新的分类方法又逐渐被引入生物分类领域中,从而使生物分类方法更为科学合理、准确可靠,以便人们更好地研究各种生物。

【小结】: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小资料,说明双名法。

五.课堂练习:

思考与练习:小明在植物上找到8只“甲虫”,为了便于辨识,请你依据“甲虫”的足、触角、背部形状、色斑的不同,编制一个生物检索表。

生物教学设计9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本单元最后一课,有两个重要的内容,一是了解地球运动对生物的影响;二是学习使用思维导图总结归纳有关地球运动的知识。学生在二年级已学习过季节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学生也会在生活中积累一些相关的知识。本课内容聚焦在昼夜对生物的影响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上,并让学生在资料阅读的过程中感受万物之妙、自然之奇,体会自然的力量、生命之坚强,并对自然产生敬畏之心。在拓展环节中,要求学生课后用思维导图进一步总结归纳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同时,鼓励学生使用多种表达方式总结学习成果。

二、学生分析:

在二年级时,学生已学习过季节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同时学生也会在生活中积累一些相关的知识。本课内容聚焦在昼夜对生物的`影响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上,并让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看到万物之妙、自然之奇,体会自然的力量、生命之坚强,并对自然产生敬畏之心。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影响着生物的生长与生活。

2.学习使用思维导图总结归纳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

3.与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讨论和分享观点。

4.了解自然之妙,感受生命之坚强,形成自然敬畏之心。

四、教学重难点:

了解昼夜和四季对生物的影响,感受自然的力量。

让学生多方位、多层次地感受自然之奇妙。

五、材料准备:

为学生准备:纸质资料、小组展示板等。

教师准备:思维导图板贴、教学课件等。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测含羞草叶片闭合的原因。

2.昼夜对其他生物有影响吗?

3.一年四季中,生物有什么不同的行为表现?

4.昼夜和四季交替,会对生物产生影响。

(二)制作信息展示板

1.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填写“已知”信息。

2.教师提供文本资料、图片资料、视频资料等多层次途径,获取更多信息,填写“新获得”的信息。

3.完成信息展示板,为资源共享做准备。

(三)分享信息,展示研讨

1.学生参观其他组分享的信息,达成信息资源的共享。在参观的同时,选出三条最奇妙的信息。

2.对认为最奇妙的信息进行展示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赞叹自然之奇,万物之妙。

3.提出疑问,生物为什么会有这些行为?反向思考,如果生物不这样做,会怎样?引导学生思考行为背后的原因——为了生存。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四)思维导图

回顾本节课及单元学习内容,形成思维导图。

(五)全课小结

生物教学设计10

学习目标:

1.说出人体需要的六大营养物质的名称及对人体的作用。

2 说明无机盐和维生素对人体的作用及缺乏症。

重点: 六大营养物质对人体的作用

难点:举例比较不同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

重点难点突破:提供营养缺乏症的图片,让学生对食物中营养成分的作用有直观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引导总结,得出相关结论。

教学内容:

一. 预习提纲 (看谁的收获最多)

(一)食物的营养成分

1. 食物中的六大营养物质是其中是人体需求量最多的有机物。

2. 是最重要的'供能物质, 是备用能源物质, 是构成组织细胞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 、 、生命活动的调节等的物质基础。

3. 夜盲症是缺乏 引起的,应多吃 等食物。但植物性食物中不含 ,胡萝卜、玉米中所含的 可以在人体内转化成它。

4 神经炎、脚气病是缺少 ,建议多吃(粗糙、精细 )的米、面。坏血病是缺少 ,建议多吃含__________.它能使____________退色。缺少维生素D时,儿童会患 ,成人患 。维生素D能促进小肠对_____、_____的吸收.

5. 水是构成细胞的重要成分,水占人体体重的 ,在 、 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6. 无机盐是构成组织的原料,在无机盐中, 是构成牙齿和骨骼的重要成分, 缺少时儿童易患 病,中老年人易患 症。 是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饮食中长期缺乏易患 。 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长期缺乏易患 ,俗称 ___________病。

二 师生探究(动手动脑共提高)

1. 青春期的青少年生长发育速度较快,营养学专家建议青少年适当多吃奶、蛋、鱼、肉等食品,为什么?

2. 天气炎热和激烈运动时,大量出汗以后,是喝清凉的饮料还是淡盐水,为什么?

3.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用铁锅做饭和炒菜,为什么?

三 总结:

四 当堂达标 (检测你自己)

1.在我们的食物中主要有六类营养成分,其中既能给我们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又是组织细胞构成物质的是( )

A水、无机盐、蛋白质 B维生素、糖类、蛋白质

C糖类、蛋白质、脂肪 D维生素、水、糖类

2.构成组织细胞的基本物质是( )

A蛋白质 B糖类 C甘油 D水

3.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 ( )

A糖类 B蛋白质 C脂肪 D维生素

4.防止夜盲症和骨质疏松症的最佳食物是 ()

A.胡萝卜

B.动物肝脏 C.新鲜蔬菜

D.标准面粉

5.下面是给佝偻病小儿开的药方,其中最科学的一组是()

A.钙片,鱼肝油 B.钙片 C.钙片,葡萄糖 D.钙片,生长激素

6. 连线找朋友

①维生素A a 神经炎、脚气病

②维生素B1 b 夜盲症、干眼病

③维生素C c 骨质疏松症

④钙 d 贫血

⑤铁 e 地方性甲状腺肿

⑥碘 f 坏血病

五 中考链接

1.小新同学最近刷牙时经常牙龈出血,应多吃一些富含哪种维生素丰富的食物( )

A.维生素A B.维生素E C.维生素C D.维生素D

2.小强没有吃早饭,接近中午时感到头晕,你建议他补充什么食品最快获得能量?( )

A 鸡蛋 B 牛奶 C 花生 D巧克力

3.《齐鲁晚报》刊登一副大头娃娃的照片,患儿是一个不满4个月的男婴,由于出生后一直服用一种几乎不含蛋白质的劣质奶粉,现已出现了头大,脸肿的症状。就此图的因果关系,利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找出错误的选项( )

A 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组织

B人体的生长发育离不开蛋白质

C组织细胞的更新离不开蛋白质

D蛋白质还能被分解,为人体的生理活动提供能量,是最重要功能物质

4.如果你给贫血患者提供饮食建议,你认为应该选择的食物组合是( )

A大骨汤、红薯、 白菜 B鸡蛋、鲜血、猪肝

C海带、紫菜、胡萝卜 D肥肉、土豆、冬瓜

5.人体一旦缺乏某种维生素,就容易患病。饮食中如果缺乏维生素A就可能患( )

A夜盲症 B佝偻病 C坏血病 D贫血

6.抗美援朝战场上,有些志愿军战士到傍晚眼睛看不清东西,应给志愿军提供下列哪些食品( )

A动物肝脏和萝卜 B大米和白酒

C黄瓜和西红柿 D鸡、鱼、肉、蛋

7.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成分和基本物质分别是( )

A维生素、无机盐 B蛋白质、水

C水、蛋白质 D糖类、水

8.下面是李医生给佝偻病患儿开的药方,其中最科学的一组是( )

A钙片、生长激素 B钙片、鱼肝油

C钙片、葡萄糖 D钙片

9.和尚食素,但很少有患夜盲症的,这是因为( )

A维生素A可以由其他物质代替

B植物性食物也会有维生素A

C新鲜水果中也含有维生素A

D有些植物性食物内含有大量的胡萝卜素,在人体内可转变为维生素A

生物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据光明日报报道,深圳西南海面上的内伶仃岛,一种产于中、南美洲的“植物杀手”薇甘菊在迅速蔓延。它们宛如一张张巨网,黑压压地笼罩在美丽的荔枝树、芭蕉树、相思树上。树木因为沐浴不到阳光而无声无息地死去,鲜花和绿草因为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而枯萎,岛上的土地正蜕变成荒原,素有“植物天堂”美誉的内伶仃岛,可能会被薇甘菊毁于一旦。那么薇甘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破坏力呢?让我们走进梅涛的《生物入侵者》去寻找答案。

二、订正字音:

三、整体阅读:

1、理清文章的结构:

生、①引出话题: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

物、②-④摆出现象:举例说明什么是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

入、⑤探究原因:分析造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径。

侵、⑥-⑦揭示态度:写生物学和生态学界的不同态度。

者、⑧采取措施:写目前世界各国采取相应的措施。

2、文章是怎样介绍生物入侵及其危害的?

具体说明了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造成生物入侵的现象。举了三个例子,如“斑贝”、“天牛”、“红蚂蚁”、“棕树蛇”为例。

3、造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径又是什么呢?

主要是由于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生物入侵者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偷渡”入境。

4、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作的?

本文是事理说明文,按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的。文章从解释“生物入侵者”这个概念入手,接着摆出现象,介绍了“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再探究原因,最后讨论对策。基本上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展开的。

5、本文主要运用了几种说明方法?

本文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列数字。例如:“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这个数字的变化清楚地说明“生物入侵者”对自然生态的危害。再如:“仅在美国,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两千多亿美元”,这个数字表明“生物入侵者”对人类危害之大。

举例子。举例子是为了支撑观点,使之更具有说服力。例如:举出蒲公英和山间溪水中的鱼虾的繁殖时间和空间跨度非常有限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陆路和航海技术尚不发达,自然

界中的生态平衡并没有受到太大破坏”这种说法;举出欧洲斑贝、亚洲天牛和南美洲的红蚂蚁对北美洲的入侵,有力地说明了“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危害;举出棕树蛇几乎灭绝关岛鸟类的例子,说明“生物入侵者”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举出新鲜水果和蔬菜、跨国宠物的例子,是为了说明“生物入侵者”的人为的原因;举美国众议院通过加强对可能夹带外来物种的交通工具的跨部门监控议案的例子,说明目前世界各国对待“生物入侵者”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打比方。例如:“生物入侵者”这个概念本身就具有比喻意义,它告诉人们这一类“入侵者”的行为,会给人类与自然带来危害;把登陆北美的欧洲斑贝比成“偷渡者”,它们在不知不觉中登上北美大陆,并悄悄给人类造成危害;把害虫随贸易途径传遍全世界比喻为“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这些比喻使说明更形象、更生动、更能吸引读者。

四、质疑:(1)如何理解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

生物种类的自然繁衍和迁移,是非常缓慢的,并受空间跨度的限制。但是如果这种迁移是由于人类的跨地域活动造成的,那造成的后果是不堪设想。所以在防止“生物入侵者”时,应充分考虑“人为干预”。

(2)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生物的自然存在和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那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某一地区的物种都是当地生物链的一环,经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形成一种平衡状态。如果由于人为的干预打破了这种平衡,等于破坏了生物链的平衡状态,就可能产生两种后果:一种是经过一个较长时期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另一种就是产生“生物入侵者”,给当地生态和人类生活带来危害。

(3)你知道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吗?你在生活中发现过生物入侵的`现象吗?

①在我国,一种南美水生植物——水葫芦极大地减少了昆明滇池的水面积,当地气候明显干燥,湖中的68种鱼已有38种不复存在。

②在西欧,一种北美虾病正在侵袭当地虾,造成当地虾在许多河流中消失。

③在地中海和亚得里亚海,一种太平洋海藻覆盖了3000公顷的海底。

④从东部非洲到印度太平洋地区,一种来源于南亚的ALANG草侵入了数百万公顷的热带森林,严重影响了当地树木的自然更新。

⑤澳大利亚的一种可能来自巴布亚新几内亚地区的致病真菌自1920年侵入以来,导致数千公顷的森林被毁。这种真菌对四分之三的植物有害,包括高大的树种和矮小的灌木。

⑥在新西兰,一种来源于澳大利亚的夜间活动的袋鼠,估计每晚可吃掉21吨当地的森林。

⑦来源于巴布亚新几内亚地区的棕色树蛇,使太平洋关岛上11种鸟和一些蜥蜴、蝙蝠在野外绝迹。 ⑧20xx年2月21日《每日新报》报道:国家质检总局、农业部、国家林业局日前联合发布公告,宣布暂停从菲律宾进口凤梨、香蕉种苗等香蕉穿孔线虫寄生植物,一经发现,一律作退回或销毁处理。

看来,时至今日“生物入侵者”有随时入侵的可能,我国对“生物入侵者”采取了严格的防范措施。

五、课堂小结:

《生物入侵者》是一篇事理说明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理,条理清晰,说明方法得当,是一篇规范的说明文,写法值得我们初学写作者借鉴。文中介绍的有关生物污染的知识,应学会运用,提高防范意识,加强生态意识,了解当地自然风景的价值,抵抗外来生物的侵入。

六、布置作业:

生物教学设计12

课题

作为生物的社会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本文一些重点问题的讨论提高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物学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教学难点通过观看生物资料片、观察一些昆虫的社会行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学关键了解本文所涉及的生物学知识课型将授课教学方法品味优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教具电脑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重点难点教学过程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本文采用丁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这篇科普文章具有散文化的倾向,可以看做是一篇科学随笔。本文虽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论文,没有罗列森严的论点论据,但还是具有独特的论证方法的。首先,作者始终是在与人类行为的对比中谈论生物的社会行为,始终认为人类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着共同性;其次,作者在论述中,无论是对人还是对其他生物,多从个体与群体两个方面做比较分析,肯定群体的智慧,强调社会化的重要性;再次,对生物的社会行为的描述,有详有略,先详后略,以详带略(详昆虫类,略菌类、鱼类、鸟类),这样既抓住了典型事例细致剖析,又丰富了例证,也体现了由现象层面到理论探讨逐步深化的过程。

(2)怎样理解本文关于生物社会行为的论述?

【明确】作者论述昆虫、鱼类、鸟类等生物的社会行为,证明它们也有集体协作精神,而且随着群体数量的增加,智慧也随之增长,这些都来自他对自然界中社会性生物细心的观察和思考。把这些生物的群体看成是一个庞大的生物体,更是作者的创见。但是要看到,作者谈论生物的社会性,焦点还是在反思人类行为,意在批判传统生物学人类中心主义甚至人类沙文主义的观念,强调人类要有自我反省的意识,不然我们就会陷入因为盲目的自我崇拜而带来的种种困境之中。无可否认,作者的论述有其幽默调侃的成分,观点有其牵强偏激之处,但他的视角是独特的,见解是独到的.,议论是深刻的,读之给人以理性的启迪和美感的享受。

导入介绍,教师点拨

默读思考,活动了解

回答学生活动

总结

练习作业

(3)怎样理解本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明确】作者在论述中,往往把人类行为与其他生物的社会行为比照映衬来谈,即把人类的行为看做是“生物化”的,把生物的行为看成是拟人化的,这就形成了一种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如说人类“碰碰触角”,说蚂蚁“使用童工”等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作者的这种幽默的语言风格:首先,作者作为人类的——员,却能“降格白贬”,以较低的姿态来谈论生物的社会行为,体现出一种自嘲式的幽默;其次,作者作为一个生物学家,敢于向传统观念挑战,敢于闯别人不敢涉足的禁区,表现出一种智慧上优越的幽默;再次,作者作为通俗栏目的科普作家,要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大众对科学的关注和热爱,也要用幽默的语言化雅为俗,拉近同读者的距离,吸引他们的阅读兴趣。

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

熟读课文,看有关昆虫的科普书籍

课后记事通过观看生物资料片、观察一些昆虫的社会行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生物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词语。

2.了解文中介绍的生态环境知识,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关情况。

3.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

分析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了解生物“污染”,增强防范意识,为建设家园、保护家园而努力。

教学重点: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文中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如何看待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为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教学方法:

1.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设计阅读题目指导学生自读,帮助他们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文章的说明技巧。教师只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2.讨论法。学生自由质疑,通过多种形式有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生物入侵者”是什么?大家对此可能会感到陌生。要知道,这正是人类自己挑起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今天,我们将走进战场,对这场“战争”作一番考察。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以下问题,学生阅读思考。

a.本文除了告诉我们什么叫生物入侵者,它还讲了哪些内容?

b.你觉得学习本文应从哪些方面人手?试拟出本文的学习目标。

质疑问难、交流互动。

小组内交流:

(1)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弄清文章内容,并共同拟定学习目标。

(2)将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并共同解决,如果有不能解决的问题,课下与老师、

班上交流:明确本文学习目标及主要内容。

明确学习目标(见前面的教学目标)

主要内容:本文还讲了生物入侵带来的巨大危害、造成生物入侵增多的原因和途径、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以及目前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采取的`相应措施。

三、编写提纲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结构图示,要求学生在空缺处填上相关内容。

引出话题: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1段)

摆出现象:--( 段)

《生物人侵者》探究原因:--( 段)

揭示态度:--( 段)

采取措施:--( 段)

四、写法探究

1.探究学习本文所采用的说明顺序

a.常见的说明顺序有哪些?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b.探究本文这样安排说明顺序的好处。

学生讨论后明确:运用逻辑顺序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且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2.探究学习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a.本文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学生讨论后教师板书: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

b.找出文中运用上述说明方法的相关语句。

(将学生分成三大组,每一组找一种说明方法的相关语句,看哪一组找得又快又好)

C.说说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作用,并从文中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可安排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在班上交流。

五、小结

要求学生从主要内容与写作方法两方面对全文作一个小结。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总结全文。

明确:这是一篇关于生态问题的说明文。它向我们说明了什么是生物入侵以及生物入侵带来的巨大危害,促使我们对这一特殊的生态现象高度警觉。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获得一定的生态知识,还能培养我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这篇课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为我们写作说明文提供了借鉴。

六、延伸拓展

教师出示一只彩色粉笔,要求学生从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这三种说明方法中至少选两种方法对其作简要说明。(每一小组推荐一个同学,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最好。)

自然界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怎样才能有效扼制生物入侵的现象?现实生活中如果发现生物入侵者我们该怎么做?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生物入侵的资料,然后各小组推荐1~2份到班上展览。(展览安排在课后)

要求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班上交流。

七、布置作业

抄写“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并从中任选五个词语写一段话。(不超过150字)

板书设计:

什么是“生物入侵者” 逻 举例子

“生物入侵者”的危害 辑 列数字

对待“生物入侵者”的态度 顺 打比方

世界各国采取的对策 序

教学后记:

学生通过学习本文,增强了防范意识,了解了生物“污染”。

生物教学设计14

教材分析:学生对细胞有了一定的认识,自然就过度到深入了解细胞是由哪些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组成的,本节又为后面在具体学习细胞中的各种化合物做好了铺垫,所以这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分析:关于细胞及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都是微观方面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但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对这些知识还是有一定的了解,而且比较感兴趣,通过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多举生活实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活跃地与老师互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什么是原生质。

(2)理解组成生物体的水、无机盐、糖类、脂类几种化合物的化学元素组成以及在细胞内的存在形式和重要功能。

(3)理解组成生物体的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是生命活动的基础。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分析,培养学生理解、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不同化合物的组成、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学习和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化合物的学习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各种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特点的学习,认识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2)通过各种化合物的功能的学习,培养学生认识生物体的物质性和生命活动需要物质基础的观点。

(3)通过各种化合物的学习,培养学生用抓住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观点分析事物、认识世界的思维方法。

二、教学重点:

1、组成生物体化合物的元素组成,该物质在生物体内和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在生命活动中的主要功能。

组成生物体的六大类化合物虽然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但组成的各类化学元素的种类、数量、组成的方式是各不相同的,教师应指导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进行比较,使学生了解各种化合物的组成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其功能;另一方面该部分的知识又是学习以后知识,如新陈代谢、遗传和变异的重要基础。所以必须作为重点指导学生学好、学扎实。

2、四类有机物的结构和功能

四类有机物是生物体特有的化合物,了解这四种化合物的结构和在生物体生命活动中的功能,特别是四种化合物在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功能的侧重点,利于学生深入理解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应重点引导学生对四种化合物的功能进行区分。

三、教学难点:

1、组成蛋白质的结构单位——氨基酸的'化学结构特点,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及其与功能特点的相互关系。

2、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核苷酸的结构特点,核酸的种类、结构特点和主要功能。

四、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讲述法为主,辅以举例法、讨论相结合。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可帮助理解所学习的知识。同时也要教会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总结的思路得出结论这种学习方法。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但这些化学元素并不能直接表现出生命活动,它们首先必须组成化合物。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有哪些种类?它们的功能是什么?这是本节课我们要研究的课题。

讲授新课:

老师: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学生:细胞。

老师:通过绪论部分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但是要除开病毒。各种化合物又共同组成细胞,从而表现生命活动。细胞内的生命物质我们把它叫做原生质。

原生质是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原生质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脂类和核酸,这些物质通过新陈代谢,不断地自我更新。构成细胞的这一小团原生质可分化为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部分。一个动物细胞是不是一团原生质?为什么?

学生:是原生质。一个动物细胞的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个部分,所以一个动物细胞就是一小团原生质。

老师:正确。但是一个植物细胞不是一小团原生质,因为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不是原生质的组成部分。活细胞之所以能够进行一切生命活动,与构成细胞的各种化合物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所吃的食物中主要含哪些成分?

学生:水、蛋白质、糖类等。

老师:构成细胞的化合物分为了有机和无机化合物两大类。无机化合物有哪些?有机化合物有哪些?

学生:无机化合物有水、无机盐;有机化合物有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

老师:在这些化合物中,哪种化合物占细胞鲜重的含量最多?

学生:水。

老师:水,大家最熟悉不过了。水是生命之源,没有了水,也就等于没有了生命。人可以不吃饭,但不能没有水。人的身体如果失去了20%的水,那么就会被活活的渴死。在不同种类的生物体中,水的含量怎样?(让学生看表分析)

生物教学设计15

一、教学目标:

1、概述鸟的主要特征。

2、说出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的概念。

3、确立鸟的身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鸟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4、尝试探究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

5、举例说明鸟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形成爱鸟护鸟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鸟的主要特征,鸟与人类生活关系

三、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与思考”活动,确立鸟的.身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鸟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通过探究,认识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利用“想一想,议一议”引入。让学生阅读教材“想一想,议一议”,思考讨论:有些鸟能够飞越珠穆朗玛峰,为什么它具有这么强大的飞行能力呢?如果人在双臂上缚上人工翅膀,也能像鸟一样飞吗?

(二)、通过观察对比,学习鸟类的多样性

通过对不同鸟的图片、标本或视屏资料的观察,比较它们在形态结构上的异同,并归纳它们在外型上的共同特点。

学生讨论并完成教材31页的表格。

(三)、指导探究与讲解相结合,引导学生概括鸟的主要特征

(四)、组织讨论,引导学生关注鸟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有关鸟的图片或视频资料,请学生观看后回答下面的问题:从资料中可以看出鸟与人类生活有什么关系?除此之外,你还能作补充吗?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认识到,鸟是生物圈的重要成员,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伙伴,我们应该爱鸟护鸟。

五、教学反思:

教师在课前准备的实验材料、课程资源一定要充分,这样,学生才能认真观察,合理推理,顺利得出探究结论。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